中新网重庆7月23日电 (梁钦卿)22日,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本次会议期间,7名两院院士与全国各地消化外科领域的专家们共聚一堂,探讨行业创新理念和前沿技术,为提高诊疗水平共谋良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赵玉沛在开幕式上介绍,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于1999年创立,历时22年,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历届会议汇聚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培育青年人才,见证也助力中国消化外科的高速发展。
“我国新发肝癌占全球5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癌种,早期诊断是影响肝癌患者长期生存关键因素。他认为,未来,肝癌精准防诊治要运用整合组学分析探索肝癌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新靶点,探寻多组学肝癌分子分型与各种治疗的关系,联合用药(靶向、免疫治疗、局部治疗)也值得探索。“实现肝癌精准治疗的道路虽漫长,但是前景光明。”他说。
肝胆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大多已是中晚期,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新理念,大大提升肝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7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主办方供图
董家鸿表示,精准外科已成为国际广泛应用的外科学新理念和新范式,显著提升了现代外科水平和众多复杂疑难疾病外科治疗效果。他认为,确定性是精准外科的基石,如何面对和处理风险是外科医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一台手术,医者要系统识别手术前、中、后期可能影响安全和康复的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发生与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采用适当手术方法、技术设备避免高风险发生。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陈肇隆、蒋建新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也围绕外科创新理念、前沿技术、行业标准、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
为更好实现胃肠外科安全、高效、微创多目标优化,推动精准胃肠外科范式的普及与应用,由董家鸿院士牵头,依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携手全国专家同道组建全国胃肠外科专家团,搭建“精准胃肠外科万里行”学术交流平台。
7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本次会议期间,“精准胃肠外科万里行”学术交流平台正式启动。活动主办方供图
该平台在本次会议期间正式启动,未来将致力于瞄准胃肠外科前沿领域,以精准规范为理念核心,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合作,培育青年人才,推进我国胃肠外科高质量发展进程。(完)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的主发动机昨天又完成了一次点火试车,验证了火箭飞行任务对发动机的全部要求,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试车的发动机采用先进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由现役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改进迭代而来,推力达到130吨级,将用于我国载人登月所使用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的芯一级和助推器。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研究员 周献齐:这个发动机从今天的试车来看的话,结果是圆满达到了相关的这个试验要求,考核了发动机的启动、关机以及高工况低工况这个运行的平稳性,相关的这个参数也都全部获得。
据介绍,该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发动机起动关机时序、发动机大范围连续变推力、发动机长寿命高可靠等关键技术难题,为发动机的下一步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研究员 周献齐:今天这个发动机试验完成以后,下半年我们还将进行若干次的高空模拟试验,以最终确定这个发动机的相关的性能和参数,为载人登月主动力发动机的研制作出我们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总台记者 崔霞 陶嘉树 刘涛 李栎谦 钱金库) 【编辑:陈文韬】